控制的原名為「Gone Girl」
可以翻譯為消失的女孩或是失蹤的女孩,
台灣片商很顯然是在充分理解本部電影之後,
而給予這個貫穿本部電影內容的名稱:「控制」
基本上,本部電影的「控制」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1. 愛美(Amy) 對男人的控制
擁有完美外表,身材,家世的愛美,
有一種控制男人的本性。
女人是控制狂這件事,其實很多愛情喜劇
或是一些談到男女性關係的書都曾經提到過,
而本電影則是透過愛美的前男友,以及老公尼克(Nick)本人說明這點,
無法接受控制的男人就會得到悲慘性的下場,
例如被控訴強暴等等,
性格的塑造上,本電影做出極大的發揮。
2. 愛美對於整個陰謀與後續發展的控制
擁有哈佛學歷的愛美,
花了極長的時間及精神設計整個「被謀殺」的計畫,
從長達半年以上的前置作業:寫日記、與鄰居交好,建立信任與洗腦,
製造懷孕證明,提高保險金,購買各種昂貴品等等,
一直到犯罪本身:
抽取血液塗抹在地板上再塗掉,製造凶器再燒毀,逃亡等等
完美的誤導警察辦案的方向。
即使朗妲(Rhonda)警探一直試圖用客觀的方式辦案,
依然很難不受影響。
3. 對於輿論的控制
事件發生後,愛美知道她某種程度算是名人,
所以利用事前做好的計畫,
利用現代媒體的扒糞心理,
假設沒有人替她爆料,她也會採取匿名的方式爆料
完美的讓尼克成為全美國最惹人厭的男人。
不過諷刺的是,尼克也利用媒體控制輿論,
透過與律師的練習,上了媒體獨家專訪,
在電視上深情告白後,一夕洗白。
我原本以為 Neil Patrick Harris 飾演的角色
德西(Desi)似乎不是很吃重,
然後卻因為發生了某起「無法控制」的情況:
愛美原本想低調躲避直到自殺,讓大家發現屍體,
順利讓尼克被判處死刑。
然而卻意外地被搶錢,這樣的意外情況,
讓愛美決定找上了有錢的前男友德西,
並靈機一動展開新的計畫,
讓自己順利地成為被綁票的受害者,
並且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
不過不禁讓人懷疑愛美是不是真的想要自殺,完成最終復仇?
大衛芬奇導演精準地將這部犯罪懸疑電影呈顯出來,
另外對於輿論以及媒體效應也加以諷刺,
不過我依然對於149分鐘的長度略嫌稍長,
這是稍稍美中不足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