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電影宣傳的,這是一部愛、和平、搖滾的電影,
當然不完全是如此。
這部電影的背景是在1969年的夏天,在舉辦胡士托音樂會
導演李安與他的團隊完整地呈現了胡士托音樂會的過程,
不管是當時背景人物的衣著打扮,或是建築景觀,甚至是車輛,
都精心的設計過,考究出來。
那是一個很神奇的年代,越戰後期,
美國資本主義發達後,出現了很多新浪潮,
反戰、女權主義、環保意識、反毛澤東主義、反共產黨主義、同性者,種族主義等等,
很多團體都可以出來說話。
男主角為了幫忙家裡的旅館生意,在得知胡士托音樂會的地點被取消後,跟主辦單位連絡,
請主辦單位來他家鄉的小鎮舉行,

在他家的純樸小鎮,聽到了大量的(一百萬人)嘻皮要過來,
自然也有許多反對聲浪,但是也有很多人想要趁機大發利市。
音樂會前夕,有大量的年輕人過來紮營,或是開車,垃圾滿天飛,有人持看板,有人野外亂交,
到處都是在抽大麻菸和迷幻藥,酒不離身,滿口和平的年輕人的奇妙景象。

導演安排兩個曾經當過軍人的角色,一個退伍之後茫茫然不知道在做什麼,
另外一個是男同性戀女裝打扮的大姐,
也許意味著反動和反戰的心態,就是這樣子的時代。

男主角身在一個猶太家庭,卻還是遭受各種歧視。
本身也是同性戀的他,偷偷親吻欣賞的男朋友卻還是得顧慮父母的觀感,
穿梭在一群浮動的人群當中,角色扮演的非常好。
男主角有他的家庭問題,他父母也有他們自己的問題,
吃了迷幻藥和大麻蛋糕後,High了之後,還是得面對這些問題,
問題還是無解,但是心情卻是解放的。

也許很多人都需要這場音樂會,一個能夠真正不顧一切的,不管世俗教條,
不管法令規章的環境。
愛、和平、反戰、反共產主義,女權主義,等等
都只是一些對於這些禮教的反動,但是還是有些許的影響在。
音樂節三天過後,帶來了大量的垃圾和髒亂,
但是卻也令男主角得以賺錢離開父母管控,
到底這音樂會代表什麼,每個人的都會用自己的觀點去思考吧。

arrow
arrow

    Chand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